發表文章

【牧語珠璣】愛──加倍的秘訣/文 亮 牧師

圖片
或許我們有聽過「愛加倍」這個詞,也知道它是源自於希臘文「 Agape ──愛」這個字的音譯。但如何才能使愛加倍?或如何才能擁有加倍的愛呢? 一、透過可見的行為將愛表明出來 愛是看不見的,唯有透過可見的行為,才能將愛表明出來! 不是把愛掛在嘴邊的人就是真有愛的人。很多人可以把愛說得天花亂墜,卻沒有任何具體的行為,那樣的愛是虛幻的。相信大多數人無法感受到沒有行動的愛,也無法享受沒有行動的愛所帶來的喜悅和祝福,但若藉著行為,將心中的愛具體地付出在對的人身上,就會產生愛的回響與共鳴,這將使我們自己獲得更多愛的回饋,使我們所擁有的愛得以加倍。 就如同使徒行傳九章中所提到的多加,她將心中的愛化為具體的行動,廣行善事、多施賙濟,為需要的人製作衣服送給他們。當多加因意外的疾病而猝死時,所有被多加的愛所服事和祝福的人都聚集而來,並把使徒彼得請了來,就是希望多加可以在耶穌基督的神蹟中復活。若不是多加先透過具體的行為,把愛付諸在那些需要的人身上,又怎會得到那麼多愛的回饋,使她經歷神蹟呢? 要想得到加倍的愛,那麼就先將心中基督的愛化為具體的行動,為那些需要被愛、被關懷、被安慰、被醫治的人們做點什麼,我們將會得到從人而來的愛的回饋,也必得著從神而來愛的祝福,領受加倍的愛,成為自己和他人的祝福。 二、不斷地散播愛的種子──分享愛 讓愛加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斷地散播愛的種子──分享愛! 愛雖看不見,卻猶如種子一般,當我們透過愛的行動──如撒種般不斷地散播愛、分享愛、傳遞愛,加上耕耘,假以時日,就會讓愛在不同人的心中漸漸成長,乃至開花、結果、繁衍更多。 換一個思維角度,當我們散播愛、分享愛的時候,我們不一定會從人得到及時的回饋,但我們所種下的愛的種子將會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刻、不同的人身上生發出愛的影響力。這是一種讓愛可以不斷擴張的影響力,猶如耶穌所說的比喻:當我們散播的愛落在好土裡,就可以看到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愛,使這個世界和更多的人得到愛的祝福。(參閱馬太福音 13:23 ) 正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若人人都因無法立即得到愛的回饋,就不去分享愛、散播愛,那麼世上的愛將會漸漸式微、凋零。今天許多人活在一個沒有愛的社會中,除非有人願意抱著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心態,不問能獲得多少愛,只問今天自己能散播多少愛,多年以後才可能迸發出愛的影響力、愛的祝福...

【牧語珠璣】凡事謝恩/文 亮 牧師

圖片
聖經說要 「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 5:18 ) 這實在是與時代思潮相悖,因為現今這個世代很多人的慣性與直覺思維是批判、抱怨、論斷,似乎這比起感謝、感恩要來得更自然和容易。 隨著消費者主義(人本主義)的抬頭,能真實發自內心感恩的人越來越少,大多數人都過著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和生活模式,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地為自己效力,因為我是消費者,是主角、主體,世界其他人是為了服務我而存在,這樣的思維邏輯讓感恩、感謝逐漸式微、凋零。然而,我們總是要遵循聖經的教導,學會凡事謝恩。 一、凡事謝恩──神向我們所定的旨意 感恩、感謝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定的旨意,為的是要賜福給我們。 學會感謝神,並不會讓神變得更神、有更多榮耀或豐盛,因祂本有一切的豐盛與榮耀,祂是永恆的。當我們由心發出感恩的時候,我們的身、心、靈都會發生奇妙的變化,使我們更加地健康,如箴言 17:22 所說: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一個能夠凡事謝恩的人,其心裡將會產生、累積更多的喜樂,心理狀態會變得更健康,因為有更多正向的心態;反之不感恩,只會抱怨、批評、論斷的人,其心理狀態也會變得負面且不健康。 現代人因為缺乏感恩,大多數人活在充滿批評、抱怨的社會和網路世界裡,所以心靈健康每況愈下。聖經又提醒我們: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 4:23 ) 所謂的保守,就是需要維持著一個準則(有個標準在那裡),如果沒有標準,又要保守什麼呢? 上帝要我們保守心的意涵很多,懂得凡事謝恩是其中之一。詩人亞薩曾提醒: 「你們要以感謝為祭獻與神,又要向至高者還你的願,……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我。」(詩篇 50:14,23a ) 一個能夠常存感恩、感謝的人,是神所喜悅、所祝福的人,也是一個心靈喜樂、健康、自由、滿足的人,若要想擁有這樣喜樂、健康、滿足的心靈,那就從每天感恩開始吧! 二、凡事謝恩——是屬靈爭戰得勝的兵法 感謝、感恩是屬靈爭戰得勝的兵法,是讓神親自出馬的秘訣。穿戴屬靈的軍裝固然重要,但若能讓上帝親自動手,就更能確保得勝有餘了。 在聖經《歷代志下》中,記載了一段摩押人、亞捫人及米烏尼人與約沙法王的爭戰。當時約沙法王和猶大百姓因懼怕敵人強大的軍力,便定意尋求耶和華,在猶大全地宣告禁食。神就...

【牧語珠璣】話語的力量/文 亮 牧師

圖片
有一份研究數據顯示,一個人每天平均說一萬六千字,大約是八百句話(仍會因人而異),而在分析人們每天所說的話語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當我們實體面對人說話的時候,講正面、肯定、鼓勵的話會多於負面、否定、批評論斷的話;但當人們透過網路或社群媒體來說話時,就呈現大逆轉,負面的、批評論斷的會遠遠多於正面、鼓勵的話語。 這無異是一個警訊,當一個人長時間沉浸在網路和社群媒體時,他的思維和心理狀態將會受到負面、否定、批評論斷言語的影響,產生各種憤怒、憂鬱、焦慮、煩躁、恐慌、甚至仇恨心理,嚴重破壞心理健康、自我形象和對社會的正常社交能力。我們的心理和思想會漸漸地被制約,便慣性地以負面和否定的方式去看待所有的人、事、物,這也導致愈來愈多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失控,甚至嚴重到必須接受醫療協助和諮商輔導的地步,而且這樣的危害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因為重度使用網路和社群媒體的年齡正逐年下降。 其實,要避免這樣心靈(包括情緒和心理狀態)的危害並不難,只要秉持「建設大於破壞」的基本原則,恢復身、心、靈的健康應該是可以期待的。既然負面情緒、心靈的傷害是來自負面和否定的「話語」漸漸摧毀的,那麼就用正面和肯定的「話語」來漸漸恢復和建設。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為自己和他人打造正面和肯定話語的生活與環境。 一、上帝的應許和話語 與其聽人的負面言語,不如多聽聽上帝的慈聲愛語。 事實上,負面話語的殺傷力和影響力往往超過人們所能想像。很多人從小就受到負面言語的傷害而不自覺,那些傷害隱藏在內心深處,導致自我形象低落、負面,雖成長到一個年紀,但並未得著醫治和釋放,仍可能因著曾經所受的言語傷害,加上成長過程中不斷遭受負面言語的累積與破壞,因而影響了各層面的人際關係。 要逆轉這樣的頹勢,上帝的話語是首要的力量,不要忽略了,上帝的話語是帶著創造的能力,而且起初神的話語所帶出來的創造都是「好的」,當祂說話的時候,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成就了(參創世記 1:1-31 )。而耶穌在祂服事的過程中更是透過話語來醫病和趕鬼: 「百夫長回答說:『主啊,祢到我舍下,我不敢當;只要祢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到了晚上,有人帶著許多被鬼附的來到耶穌跟前,祂只用一句話就把鬼都趕出去,並且治好了一切有病的人。」(馬太福音 8:8,16 ) 直到今日,上帝的話語仍是醫治和釋放我們心靈的絕對關鍵力量,只是許多人並沒...

【牧語珠璣】我的未來不是夢/文 亮 牧師

圖片
多年前,一首《我的未來不是夢》傳遍大街小巷,激勵許多人築夢、追夢並燃燒熱情、揮灑生命;只不過多年以後,許多人的夢依然還是夢,是遙不可及的幻夢。隨著年紀的增長和夢想的破滅,人們對未來漸漸失去了盼望,今天尚且詭譎多變的難料,誰又能掌管明天呢? 我雖然不太懂得欣賞畫,但有時候倒蠻喜歡看作畫的過程。曾看過一段影片:一位畫家在畫紙上以近乎胡亂塗鴉的方式揮灑,感覺根本是雜亂無章地毀了那張畫布或畫紙,但隨著畫家繼續無厘頭地塗畫,漸漸地好像又現出了輪廓,就在畫家停筆下來,觀眾仍一頭霧水之際,畫家突然將畫作上下顛倒過來,一幅驚豔的圖像瞬間呈現眼前,實在令人讚嘆與佩服! 原來,一幅創作若沒有看到最後,甚至沒有站在對的角度觀賞是無法下結論的。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若不是看到最後,不是以對的角度去欣賞,又有誰可以為自己或他人的人生下結論呢? 再換個角度想想,若我們是畫家手中的那塊畫布呢?若畫布有自由意志,當畫家在身上胡亂塗鴉時就拒絕畫家的手,選擇逃離畫家的面,那麼畫布僅能停留在雜亂無章的唏噓中;若它願意降服在畫家的手中,即使在漫長的過程中看不出來任何美麗和價值(因為畫作最終的美麗與價值繫在畫家的心中、手中),當畫家完成作品的那一刻,所有混沌的過程都將轉化為價值與榮耀。 我們的生命正是上帝手中的畫布,唯有當我們甘心伏在上帝手中,任祂按著祂心中的旨意引導、改變、塑造,才能讓我們的生命展現出永恆的價值與榮耀,即使這過程是混沌的、醜陋的、痛苦的、甚至是令人沮喪的。 要讓自己人生的未來不是夢,關鍵在於你把生命交在怎樣的一位畫家手中。有些畫家說的比畫的好,但對他們來說,你我的生命只不過是一張普通的畫紙,若真畫壞了、搞砸了,換一張紙就罷了;也有一種畫家,畫壞了、搞砸了,就不負任何責任地拂袖離去。 相信我們都希望遇到一位畫家,是把我們的生命視為珍寶的,是用心雕琢的,是不容被任意破壞的,是盡心彩繪和修補我們生命的。一塊畫布的未來如何,或遭惡搞一場以致被丟棄,或受精心地熬煉以致被珍藏在美術館裡,取決於畫家而非畫布。那麼,你的生命現在是在怎樣的一位畫家手裡呢? 我的未來不是夢,不是因為我會唱、會做,會這個、會那個,畢竟現今的世代瞬息萬變,沒有人知道明天將會如何。若非將我們的生命交在一位能掌管明天的上帝手中,誰能對自己的未來有絕對的信心和盼望呢?即使是今天看似順遂、穩妥、甚至完美的人...

【牧語珠璣】信心的眼光/文 亮 牧師

圖片
多年前初到緬甸開始臘戌湖光教會的工作時,在當地看不到幾個穿球鞋的人,幾乎清一色都是穿著拖鞋或涼鞋。回來台北跟弟兄姊妹分享時,就有一位姊妹回應我:「太棒了!當地有很龐大的商機,因為他們都還沒有穿球鞋。」原來,不同的眼光可以從相同的環境中看到不同的結果,一個眼光是:緬甸沒有賣球鞋的需要,因為他們都不穿球鞋;另一個眼光是:緬甸有大好的球鞋市場,因為他們都沒有穿球鞋。若是你,你會選擇用哪一種眼光來看待呢? 人被問題所困,往往不是環境的問題,而是我們眼光的問題。健康、正向、積極的眼光使人即使在困境中,仍能走出一條新路來,這樣的眼光乃建立於對上帝絕對肯定的信心和活潑的盼望。當以色列百姓離開埃及,來到應許之地旁,十二支派窺探迦南的探子就有不同看環境的眼光。其中十人因為不相信上帝的應許和能力,就認為迦南雖好,但不僅不能得著,還會淪為迦南人的俎上肉;而迦勒與約書亞本著對神的信心和活潑的盼望,就看見迦南乃為流奶與蜜的美好產業。當掃羅王和以色列軍隊面對非利士巨人歌利亞時,看到的是不可對抗的強敵,但在大衛的眼裡,因著對萬軍之耶和華的信心,就看歌利亞不過如喪家之犬。同樣的迦南人、同樣的歌利亞,在不同的眼光下就會有不同的結局。 每一個環境都可以是上帝給你的機會和祝福,首要取決於你對上帝的信心和盼望,當年使徒保羅的眼光和信心就是如此。當人們認為沒有外邦人會接受福音的時候,保羅卻看見向外邦傳福音的大好機會──因為沒有人認識真神;當人們看見保羅的宣教工作處處受到逼迫、攔阻、攻擊,認為保羅失敗的時候,保羅卻說: 「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 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 候就剛強了。」(哥林多後書 12:10 ) 保羅認為,正因為困境、患難,反而更顯出耶穌基督的作為與能力,因此負面的環境反成上帝手中的工具: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哥林多後書 4:8-10 ) 無論是亞伯拉罕、摩西、約書亞、大衛、但以理、彼得、保羅、提摩太……,聖經中每個經歷神蹟、領受恩典、得著豐盛祝福的人都不是因為身處安逸順遂的環境,反而是在逼迫和患難中,因著對神絕對肯定的信心和眼光,得以在逆境中定睛仰望神,倚靠祂的大能大力,得著勝利和豐盛的恩典。當我們不能改變環境的時候,就...